山寨AirPods,銷量勝蘋果 根據官方銷售的統計資料顯示,蘋果在2020年光靠AirPods系列產品的熱賣,總銷售金額就達到230億美元,銷售將近一億副耳機,撐起蘋果營收的另一片天。
也像你生前一樣,我們竟無法溫飽。曾今可主秘拿了一份剛印好的《臺灣詩報》來,剛巧林獻堂館長不在,要我幫忙轉交。
」館長只說了句:「今天事情很多,這兩本都先放你這吧,我改天看。像你生前一樣,我們熱愛我們的祖國。讓我覺得最尷尬的大概是「蓬萊集」裡面有一首,標題叫做〈館中清閒無所事事常與諸公談笑吟咏為樂〉,詩裡還說:「作嫁依人愧幕僚,明窗選韻遺清寥。大家雖然一起在臺灣省通志館工作了半年多,曾主秘和大家互動也頻繁,講話看似豪爽,但我仍覺得他看起來有點令人煩躁。任職臺灣省通志館主任秘書的他,是文壇的百變怪,早年在上海開書店、寫白話小說、推廣白話詞。
宣紙仿古精印,線裝一厚冊。」雖然後面都是在講自己為了生計謀職,與尸位素餐之間的矛盾掙扎,但這種講法還是不免讓人替他捏把冷汗。Photo Credit: Johannes Vingboons @ public domain 描繪阿瑜陀耶的繪畫 互相擄掠人口雖然也會造成不同城池間勢力的此消彼長,卻也保證了城邦的相對獨立與完整。
天花、霍亂等疫疾的間歇性爆發不時掃滅大批聚落不說,由於人口基數過低,那些身上產生了抗體、能夠多少抵禦疾病的幸運兒也人數寡少不成氣候,沒法將抗病能力擴散出去──人群中要產生足夠抗體、能夠將疾病抑制成地方風土病而不至於大規模流行,以天花來說,大約需要10萬至20萬人口經常互動、交流才能作到。這就意謂著馴象保留了野生時期叢林中生活的經驗與記憶,在人類要迷失方向的情況下曉得如何在叢莽中找出路。而在泰國的昭披耶河,下游的阿瑜陀耶與上游的琅那(Lanna)間,自1450年代以來便為了流域中央小邦的宗主權斷斷續續交戰了1世紀之久。甚至較崎嶇的地形也未必不能克服──利用象鼻攀附樹枝根幹,在山區大象也能行進,只是人象摔下坡的風險致命得多。
緬甸東吁王朝的統治是架構在統治者的親屬關係網絡上,一旦君主駕崩,整個帝國通常也隨之解體。尋常人馬能跨過的浮橋反而撐不起戰象。
Photo Credit: กรมศิลปากร @ public domain 泰國素攀武里(Suphanburi)府的府章,以儂薩萊之戰中的戰象決鬥為其主題 人力稀缺促成戰象決鬥興起 不過,泰、緬的戰象運用卻還有當地獨樹一幟的方式──這兩個國家及其周邊,在20世紀以前都是地廣人稀。緬甸主要的四個政治地理區域──撣部(Shan)、阿拉干(Arakan)、上、下緬甸內部都是大小城邦各自為政的局面,即便到了16世紀東吁王朝一統之後,首都勃固(Pegu)之外的統治也還是很鬆散。而在被征服的藩邦,好比說撣邦或阿瑜陀耶,原來的統治家族不變,只是君主換成了緬甸中意的傀儡,而藩屬國除了有納貢、出兵的義務之外,其內部也是自治。以泰國來說,17世紀末人口僅190萬上下,在19世紀初也不過300萬左右,直到20世紀開始能控制住流行的瘧疾與其他熱帶疾病,人口才開始暴漲──百年間增長了10倍以上。
各種困難地形都能通過的優勢機動性不僅僅對行軍作戰有利,大象的駝載能力對於輸送補給物資更是不可或缺。遍布叢林沼澤的東南亞泰、緬、越一帶之所以為戰象所擅勝場,正因為穿越叢林時,比起披荊斬棘人力開路,戰象能直接踩出一條供後續大軍跟進的過道。不過,比起平原曠野上縱橫奔騰的機械化部隊,戰象對地形的適應能力更高些。其他較小的城市則交給官員或疏遠的皇族,頭銜為「繆薩」(Myosa),還是各自城池的統治者。
1546年,緬王德彬瑞蒂(Tabin-shwei-thì,明代文獻中稱其為莽瑞體)進攻丹兌(Sandoway)時帶去的大象就有6成是專用來運輸軍需的,剩下4成才是戰象。在大象也會水深沒頂的場合,戰象過河只好往更上游處找渡口,或者依靠大型船筏渡載。
泰國史上著名的戰象決鬥 泰國史料中可見最早的戰象決鬥發生在13世紀素可泰(Sukhothai)王朝時期,儘管其真正的起源目前尚屬未知,傳統上一般認為戰象決鬥可能是從斯里蘭卡傳來的科技主管機關也要綜整氣候變遷科學、風險等資訊,定期發布氣候變遷報告,作為風險評估及調適推動依據。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鄭楚忻表示,綠色和平認為,碳定價制度作為最重要的減碳經濟工具,在目前的法條裡面只是虛與委蛇、敷衍了事。對於製造、運輸及建築等各部門的排放管制機制,也納入草案,要求其製程、設備應符合效能標準,降低排放強度。據環保署長張子敬日前說法,期盼能在下個會期(明年2月)將修法草案送進立法院,最快同年開始實施。Photo Credit: 中央社 環保署長張子敬 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強化減量,增調適專章 《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內容,有幾大修正重點。為達成此目標,草案也要求各級政府應與國民、事業、團體共同推動溫室氣體減量、發展負排放技術及促進國際合作。綠色和平曾赴環保署遞交修法建議書,並擺出國際碳定價排名,要求環保署評估提高價格 | 環境資訊中心 李蘇竣攝 鄭楚忻指出,城市是整體減碳的重要角色,但草案中沒有看到補助縣市政府的相關文字,顯示中央未來對地方的資助和監督措施都仍十分模糊,根本是在推卸責任、「放生」地方氣候治理。
文:李蘇竣(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千呼萬喚始出來。環保署表示,草案預告期間為60天,期間將蒐集、彙整各方意見,再行送交行政院審查。
張子敬10月13日於立法院表示,碳費收取對象初步以年排放量逾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的「排碳大戶」為主,但具體內容仍有待《溫管法》母法修法通過後才會制定子法,子法最快可在2023年公布實施。環保署因此著手修法作業,終於在21日正式預告《溫管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
而碳費收入將納入「溫室氣體管理基金」,專款專用於辦理溫室氣體減量工作、發展低碳與負排放技術及產業、補助及獎勵投資溫室氣體減量技術等。我國總統蔡英文於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宣示「2050淨零排放」,象徵減碳政策將邁向下一階段。
且規定新設污染源應採最佳可行技術並進行增量抵換,若提出自願減量計畫並據以執行減量者,可以申請減量額度,盼透過雙管齊下促進減量。國內現行有關溫室氣體控管的法源依據,為環保署2015年訂定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溫管法),但法規內容已無法因應全球加速減碳的趨勢,屢遭批評落後國際。現行法規屢遭批評落後國際,環署終於預告修正草案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危機,各國政府紛紛祭出減碳對策,也接連喊出「淨零」目標。首先是「2050淨零排放」目標確實寫入法條。
環保署於10月21日公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明訂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2050年淨零排放,並提升氣候治理層級、增訂氣候變遷調適專章。鋼鐵業是我國高碳排產業之一,其中不少碳排大戶將成為首波收取碳費的對象之一 | 環境資訊中心 孫文臨攝 碳費細節仍不明,環團批「前進一步,倒退三步」 草案出爐後,民間對於環保署終於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表示肯定,但也紛紛提出其他建議。
綠色和平批評,環保署將費率訂定原則、調整原則、徵收對象等細節,都留待子法才要討論,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做法。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從現行的「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2005年的排放量50%以下」,修改成「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鄭楚忻強調,環保署預告的《溫管法》修正草案,可以說是前進一步,又倒退三步,綠色和平期待碳費能夠成為真正有減碳和經濟效益的政策,並且基金用途能擴大到地方減碳工作,為中央與地方開闢更多協作空間,幫助台灣達到淨零排放目標。國際上碳定價制度已成趨勢,如歐盟將在2023年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向高碳洩漏風險進口商品課徵碳關稅,但只要在出口國內已課徵相關碳成本費用即可減免。
為了因應國際趨勢,草案中也增訂未來中央主管機關得對特定產品,訂定碳含量計算及認定方式,並參考國際經貿情勢,對高碳含量之進口產品徵收碳費。徵收碳費專款專用,瞄準高碳排產業、高碳含量進口品 備受產業界關注的「碳定價制度」這次也確實納入草案,企圖透過經濟誘因促使企業減排,本次草案不僅對國內排放源徵收碳費,也要向高碳含量之進口產品課徵碳費。此外,也納入各界關注的「碳費」徵收制度,將對國內排放源及高碳含量之進口產品徵收碳費鄭楚忻強調,環保署預告的《溫管法》修正草案,可以說是前進一步,又倒退三步,綠色和平期待碳費能夠成為真正有減碳和經濟效益的政策,並且基金用途能擴大到地方減碳工作,為中央與地方開闢更多協作空間,幫助台灣達到淨零排放目標。
綠色和平批評,環保署將費率訂定原則、調整原則、徵收對象等細節,都留待子法才要討論,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做法。此外,也納入各界關注的「碳費」徵收制度,將對國內排放源及高碳含量之進口產品徵收碳費。
且規定新設污染源應採最佳可行技術並進行增量抵換,若提出自願減量計畫並據以執行減量者,可以申請減量額度,盼透過雙管齊下促進減量。首先是「2050淨零排放」目標確實寫入法條。
為了因應國際趨勢,草案中也增訂未來中央主管機關得對特定產品,訂定碳含量計算及認定方式,並參考國際經貿情勢,對高碳含量之進口產品徵收碳費。國際上碳定價制度已成趨勢,如歐盟將在2023年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向高碳洩漏風險進口商品課徵碳關稅,但只要在出口國內已課徵相關碳成本費用即可減免。
本文由快人快语网发布,不代表快人快语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fkiqh.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xwd9l/3393.html